查看: 2063|回复: 2

风水宝地 魅力古村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3-8-17 04:21:1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新世纪的强劲春风,拂去了岁月的尘埃与沧桑,在中国共产党三代人领导下,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,再现了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西甘池村的神韵。现在的长沟水乡西甘池村,村域面积4.9平方公里,即村域共有土地7342亩。地处太行山余脉、大房山支脉与华北大平原的交汇处,西北部是山区,中部为丘陵,东南部为湿地和平原。大房山为西甘池西北天然屏障,使西甘池形成独特的地理环境。自古以来,西甘池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被人们称为风水宝地。风水宝地在于山是真山,水是真水,自村西的恒山、双坨山、雪山形成一道美丽的图画,自恒山和雪山之下形成十三条土龙,汇集在村中心住宅区,而村西西北和村东的湿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。多少年来,村民在这如诗如画般的土地繁衍生息。从解放初期的600余人小村庄发展至今,已形成2000人的较为现代的新农村。
    西甘池村历史悠久,在《房山县誌》有明确记载:自五代以前分别隶属广阳郡涿邑、幽州涿郡、幽州牧涿郡涿县、范阳郡范阳县、河北道幽州范阳郡、涿州范阳县。辽代开泰元年(1012年)正式称柳溪村,隶属燕京析津府涿州范阳县西北乡。自北宋、辽金,一直隶属于范阳县怀玉乡。元初期,房山以及良乡统称奉先县。元中统六年改奉先县为房山县,西甘池隶属房山县至今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明代洪武年间,大批的山西移民移居京师顺天府,其中也包括部分移民移居京师顺天府,柳溪村称“西甘池村”。时至今日,西甘池辽代天祚帝乾统四年(1104)原玄心寺有碑为证,碑石虽已佚失,但拓本依然尚存在国家图书馆。而金代高僧的汉白玉仍屹立于村西北后大地前的山坡上,而慧聚寺(原称玄心寺)的石碑仍存放于现林场的院内。清代多罗顺承君王庞大的陵墓群坐落于村南自西向东的老府地内,这里共埋葬着请王朝的十一位郡王。村东关帝庙虽已荡然无存,但四棵古柏依然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威严。所有这一切显示出西甘池的历史文明和拥有的灿烂文化。
      西甘池自然环境优美,是最理想的人文居住地,且自然资源丰富,自古就有“青山叠翠、绿水环流”的美称。据《房山县誌》记载:村境内的雪山、太白山、双坨山、桃山、恒山五座山峰叠层分布,神态各异,各具特色,这里恬静、自然、和谐,可谓“青山不墨千秋画,绿水无言万古诗”。西部的恒山向北经双坨山、桃山、太白山至雪山余脉,将西甘池合拢成为一个天然的香格里拉。那里林茂奇秀、土沃,泉清幽,风景殊丽。雪山与双坨山、恒山形成一条美丽的水龙。双龙在村东汇合,西甘池就是龙头上的一颗明珠。     西甘池村可谓是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堪称风水宝地,历来被皇家看好,故山间有“玄心寺”、“圣泉寺”,双龙汇聚处有庞大的清皇室陵墓等古刹。昔日有古柏参天、香火旺盛的慧聚寺,今日有山谷间多处清泉喷涌,水从山缝隙涌出连绵不断。村北福泉日夜外喷,与山间水龙形成清澈北泉水河,向东南直入白洋淀,滋润着两岸土地,沐浴着境内的万物生灵,碧柳弯弯葱绿。       乾隆帝在去西陵途中给长沟题诗一首:“风吹陌柳雪余坡,迤逦长沟策骑过。应识年来增户口,草团飘较向时多。野水弯环抱郭院,治国无复牧羊中。长官应读郭陀传,不扰其余任自谋。毳服春朝尚峭寒,房山遥在白云端。高低土脉皆含润,历览吾心略为宽。”此诗也是对西甘池的真实写照。这里有久负盛名的大理石和白云石,有精湛的石雕技艺,至今广为流传,并为历代宫廷采用。这里有天然的矿泉水,稻花飘香,山水如画,莲藕池塘,百鱼兴旺。有被乾隆皇帝赐封的“御塘贡米”,可“九蒸九晒”,“色泽如初”,这些足以引人骄傲和自豪。

      西甘池村历史文化底蕴与自然环境“天然如一、自然交融”,皇家文化与平民文化及山水环境相映,和谐相处,在京郊实属“山环水绕无双地,神州民乐第一村”。
    时光荏苒,日夜如梭,历史的发展让我们走进新时代。本着尊重历史、着眼未来、调整资源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,利用资源优势,延长放大以长沟小城镇发展为契机,确定“以水为神、以绿为魂、天然合一、永续发展”的思路,经过多年的努力,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意识,实现了集中供水,严格保护水资源;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,道路全部硬化,并让村内全部亮起来;全面提升卫生标准,强化立体教育。现林区绿化面积3000亩,退耕还林400亩,湿地面积400亩,全面改善村生态环境。
      近几年的实践证明,创新和发展是硬道理。创新是发展的灵魂,弘扬历史文明与文化是创新发展的前提,“天人合一、融入自然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。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,西甘池有理由相信:只要创新,必然发展。一个“春有桃李争艳,夏有百花齐放,秋有五谷飘香,冬有鱼藕满塘”的如诗如画的美景必定呈现。西甘池将成为近水别墅、环水公园、水岸花田、清新住宅、溪水世界、四季垂钓的人间天堂。展望未来,一个优美的长沟小城镇和西甘池遥相辉映,将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。
      (作者李月山,男,63岁,西甘池村 村民,初中文化。任历届会计。热爱历史文化,对本村的文物古迹了如指掌,为此,倾尽心血,并写下此文以挽救本村摇摇欲坠失的古文化。)


    说到这里,我们即将要去那里驴行一下了。开辟新的驴线。
发表于 2013-8-17 04:38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发表于 2013-8-17 04:55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